培养精神的丰富性1

发布时间:2022-08-25 00:00 来源:媒体滚动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转自:沈阳晚报

俞敏洪/著

博集天卷出品

新星出版社

明日看点:培养精神的丰富性2

我们那个时候考大学,也有足够的激励——考上了大学,就能够离开农村,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继续为之努力,便很可能有万人敬仰的社会地位。

但今天考大学这一目标,给孩子们带来的动力越来越小。考上大学能够挣钱?好像不见得。考上大学能提高社会地位?现在遍地都是大学生。考上大学的人知识很丰富吗?我们甚至不知道知识是否有用。我们除了要回答为什么一个人考大学这个问题,还要回答他上了大学之后能往哪里走的问题。我们当时上大学,充满了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一心想为了伟大祖国的建设事业而献身。现在的孩子,有这样情怀的人越来越少了,对于世界的看法也越来越“现实”了。

按说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那是伟大的成就。从这里出发,把整个世界纳入心中,确立自己的雄心壮志,义无反顾走向人生的更高处,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名牌大学,有比例不小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于前途充满迷茫悲观、对于人生没有计划、对于报效家国没有兴趣。其中一些人从此沉沦下去,再也没有掀起人生的高潮。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从小被灌输上北大清华就是人生最高目标,却没有人会告诉他们考上后要怎么办;再往更深处研究,在当前的中国教育中,严重缺乏对于学生一生规划的教育,缺乏人的一生从物质上到精神上,应该如何保持积极、乐观、幸福的教育。这是孩子们的病根所在。

今天的大部分中国孩子(除了农村地区的苦孩子之外),要解决的已经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发展问题,不是如何在物质上变得更加丰富的问题,而是如何让孩子们一生在精神上充实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一个精神上充实且丰富的人,是不会轻而易举放弃自己的人生或放弃努力的。这一精神上的丰富性,不是靠考试成绩提高能够解决的,不是靠进入名牌大学能够解决的,也不是靠父母的金钱能够解决的,更不是靠空洞的口号能够解决的。要解决孩子们精神丰富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进行重构。

前几天我在参加《徐霞客旅游文化大会》的时候,讨论到了为什么徐霞客一生会如此热衷于游山玩水并且写下了意义重大的《徐霞客游记》。我说,徐霞客所行的一切根源,来源于他对生命的丰富性和精神的不懈追求。

[作者:佚名]